【家庭文明建设】明光市“岁月不居 薪火相传——我的家风故事”优秀作品展播
我住在原市政府机关老宿舍区。说它老,是因为它是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建造的。区内两侧,共有十多排砖瓦结构的平房。在西侧最后一排连脊搭山坐北朝南的房子里,连我在内现共住有相处多年的四户人家。我是七十年代初的房户,东邻王、肖两家入住更早,西邻锁家来得稍晚,但至今也有五十来年了。随着添人进口,每家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都自建了一些平房或楼房。在寒来暑往、年复一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四户人家一直和睦为邻,结下了绵长深厚的情谊。下面,我想作一些粗略回忆。
约是1974年夏,当时我在县教育局文秘股工作,常连天加夜赶写文稿。一天清晨,我正在床上眯盹未起,忽听到轻轻敲门声。我立即起身开门,便看见东邻的王家阿姨立于门前,她手持白纸包着的煎饼卷油条,说是给我送点早餐。我上前接过这份还带有热气的早餐,心中顿涌起一股暖流。她定是看到我的房内夜间久未熄灯,怕我早上迟起过了食堂就餐时间,因当时我还是个单身汉啊!而十多年后,我有了小家庭,并盖上小厨房起灶为炊了,也便常给她的孙女、外孙一些糖果、零食,还常把他俩邀到家里吃饭。炎炎夏日傍晚,我家常把小桌子摆到厨房外面荫凉处就餐,往往还未开饭,两个小家伙就自动走来坐在桌前的板凳上,和我的女儿、他俩的小姐姐等着好吃的快上桌。也许是隔锅饭香,每次他俩都吃得有滋有味,时而发出欢快的笑声。也正因如此,他俩都亲切地喊我的老伴为“妈妈姨”。如今王家阿姨已是百岁老人了,我的对制作面点有专长的女儿,时而做些软糯可口的面包、甜点送来给她吃,她吃后都会露出惬意的笑容。从煎饼油条到面包甜点,跨越时光数十载,彼此间越来越亲近了!
邻里之间,在纾解急难之时更见真情。几年前的一天,我正在屋内看书,忽听外面有人惊呼:“呀,电线冒火了!”我和老伴开门而出,抬头便看见是我家平房与自建小楼之间通过正发绿叶的石榴树枝杈间的电线,因外皮磨损而冒出火花。是西邻家的人路过发现的,也是西邻家的人及时登梯做了应急处理,使我家避免了一场意外事故的发生。这真是关键时刻见真情,当永铭于心,感念不忘。因此,在西邻锁家遇有急难之时,我家也尽了应尽之力。锁家现在是母女同在一处相依为伴,母亲已年逾八旬,女儿虽处少壮之年,却有慢性病,过于劳累便会发作。有一天我老伴在家忽听西边一声惊叫,便快步赶至锁家,只见女儿晕倒在地,状失常态,便上前与其母用力拉肩托背,把她移到床上。她又一次发病时,我老伴也迅即前往,但因自身腰伤未愈,与其母难以将她扶起,便急呼东邻王家来人相助。
我家对东邻肖家老弱多病的百岁阿姨,也尽倾关切之情。前年,当得知她因病卧床日久身上生了褥疮后,我老伴便送去药膏给她涂抹,使痛消痒止。今年,当听说她因其他病反复发作心情郁结时,我老伴又到其床前悉心宽慰,并送草鱼给她喂汤滋补。她的儿女为表谢意,将刚出锅的油条和刚钓回的大白鱼送至我家门上。我们邻里间就这样彼此关呵着、温暖着,使急难得以纾解,让生活静好如初。
邻里之间,还在分享自产果蔬中增情谊。我家院内有一株葡萄,树龄已有三十多年,枝蔓交错延伸,占了半个小院空间。初伏之后,一串串紫红的果儿便渐挂满枝头,挤挤挨挨依伏在用毛竹搭起的葡萄架上,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而门前的石榴树,树龄已长达四十年,饱经风雨,根深扎地,干壮枝虬,挺立路旁。每到深秋时节,一个个色泽红润、饱满如拳的石榴把枝儿压弯,引得路人驻足仰观。每年收获的葡萄和石榴,自要馈赠亲朋,也从不忘送东西邻里品尝。去年来家探亲的东邻王家阿姨之孙带男儿正欲驾车返回扬州之日,正值石榴树部分果实坠枝之时,我便登梯摘下六枚较大的石榴给他带上。这六枚石榴,也便是去年的“开园之果”。我想,那胖胖的小男孩吃到一粒粒晶莹的石榴籽,定然会说:“真甜!真甜!”而东邻王家和西邻锁家,在门前屋旁都建有菜园,我家也常收到两家人刚采摘的黄瓜、韭菜、白菜、芫荽等新鲜蔬菜。王家院内那像红红小灯笼一样的柿子,我家也未少吃。
啊,我们在赖以生息的这片方寸之地,真实演绎着“投桃报李”的故事,留下了共建和谐的点点滴滴,永难忘怀,常常忆起。(王留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