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柳巷镇:非遗“钱杆子”舞出文明新风尚 点亮新时代文化传承路
淮河之畔,竹杆轻颤,铜钱叮当。在明光市柳巷镇的街巷村落,每逢节庆或农闲时分,总能看到一群手持竹制“钱杆子”的村民或孩童,随着铜钱碰撞的清脆声响,踏出欢快的舞步。这根缀满铜钱、长约三尺的传统器具,既是滁州市级非遗“柳巷钱杆子”的核心载体,更是柳巷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力符号。
近年来,柳巷镇以非遗传承为抓手,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及校园教学融合,推动“钱杆子”从传统健身技艺升华为文化传承与文明实践的特色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非遗与文明实践同频共振:从“文化符号”到“服务载体”的功能升级
柳巷镇将“钱杆子”的灵动韵律转化为文明实践的“流动音符”,构建起“非遗+文明实践”的双向赋能模式。2024年11月在柳巷镇举办的明光市2024年全民健身第十届“柳巷钱杆子”表演大赛暨文明实践赶大集活动,吸引了成人组和青少年组共12支队伍参赛,潘村镇、浮山村代表队凭借精湛技艺摘得桂冠,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竞技魅力。舞台一侧,10余个志愿服务展台同步“开摆”,展台前围满群众。医疗志愿者为群众提供免费义诊,司法工作者向围观村民讲解民法典知识,2000余份政策宣传资料随着舞者的步伐传递到群众手中。这种“非遗搭台、服务唱戏”的形式,让文明实践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
为扩大非遗服务覆盖面,柳巷镇成立“小竹竿”非遗志愿服务队,吸纳党员、乡贤、文艺爱好者等30余人,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0余场次,足迹遍及全镇8个村。队伍创新“表演+宣讲”模式,将防溺水、反诈知识、政策宣传等编成钱杆唱词,在农闲时节走村串户表演,累计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
非遗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从“技艺传承”到“价值培育”的代际传递
校园是非遗传承的“育苗圃”。柳巷中心小学将钱杆舞纳入校本课程,构建起“课堂教学+实践展演+文化浸润”的立体培养体系。每周一上午的操场上,300余名学生手持钱杆整齐列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钱杆操固定动作,铜钱撞击声与朗朗童声交织成校园里的独特风景。
在校园之外,镇综合文化站成为非遗传承的“第二课堂”,面向广大村民开设钱杆舞培训班。活动室内常常充满欢声笑语,洋溢着热烈的学习氛围。学员小刘感慨道:“以前逢年过节看别人打钱杆,就觉得特别热闹。现在文化站组织培训,我们也能跟着老师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了解咱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真是一举两得!”
非遗与乡风文明相互赋能:从“文化记忆”到“精神纽带”的内涵升华
在柳巷镇,“钱杆子”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凝聚乡村认同的精神符号。每逢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各村自发组织“钱杆闹新春”拜年等活动,全镇10余支民间表演队走街串巷,形成“村村有队伍、户户闻杆声”的文化盛景。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实践,让村民从“观众”变为“主角”,形成“人人都是传承者”的生动局面。
非遗传承人的示范作用尤为关键。“柳巷钱杆子”第四代传承人朱晓飞常年奔波于学校、文化站与田间地头,全年累计开展教学活动40余场,手把手指导学员1000余人次。她注重将时代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与文艺爱好者共同创作《乡村振兴谱新篇》《文明新风进万家》等新曲目,把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内容编进唱词,让钱杆舞成为乡风文明的“流动宣讲员”。在她的带动下,文艺志愿者们通过表演倡导婚事简办、邻里和睦等新风尚。
从田间地头的庆丰收舞蹈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文化引擎”,“柳巷钱杆子”的蜕变印证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柳巷镇正以非遗为纽带,串起文化传承的“过去时”、文明实践的“进行时”与乡村振兴的“将来时”。这根缀满铜钱的钱杆,不仅舞动着古老技艺的韵律,更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的壮美篇章。(彭湘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