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桥头镇:文明实践“托”起家门口的夏天,“彩虹桥”解锁“暑”不尽的快乐
为有效缓解学生暑期“看护难” 问题,切实减轻家长负担,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暑假。桥头镇用心组织了为期 6周的“彩虹桥”暑期班。暑托班紧紧围绕 “七色课程”理念,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阵地,整合滁州学院志愿者、退休教师、行业能手等志愿服务力量,开设了红色教育、手工制作、安全教育等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孩子们在这个夏日,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七色童年。
红色课堂:聆听初心,厚植家国情怀
红色“童心向党”课堂里,白发苍苍的老兵刘继胜正用沙哑却有力的声音,讲述着战火纷飞年代的峥嵘岁月。孩子们仰着小脸,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崇敬,时不时举手追问“爷爷,你们饿了怎么办?”“那时候的枪沉不沉?”老兵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党爱国”的种子,让他们明白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图为“彩虹桥”暑托班红色教育课
橙色赛场:挥洒汗水,绽放运动活力
羽毛球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乒乓球在球台间快速穿梭,跳绳的孩子们则像一只只轻盈的小鹿,脚尖点地的节奏与呼吸声交织成欢快的节拍。志愿者们穿梭其间,耐心纠正着握拍姿势,示范着跳绳技巧。“运动不只是锻炼身体,更是学会坚持。让孩子们体会到拼搏的快乐与团队协作的意义,让活力成为童年最亮眼的底色。”滁州学院的小老师童冉笑着说。
图为“彩虹桥”暑托班志愿者示范羽毛球技巧
黄色工坊:指间生花,创意点亮童年
黄色“创意工坊”里,颜料的香气与孩子们的笑声融为一体。桌上摆着素白的漆扇和草帽,孩子们正用画笔尽情挥洒创意。有的在扇面上晕染出星空,有的给草帽缀上花朵,还有的用渐变色勾勒出心中的夏天。“老师你看,我把奶奶种的向日葵画上去了!”一个小姑娘举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骄傲。
图为“彩虹桥”暑托班漆扇制作课
绿色花园:安全守护,筑牢成长防线
“夏天到了,水边很凉爽,但也藏着危险。”老师指着图片里的河流,给孩子们讲起防溺水知识。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次次动手体验,让安全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条文,滁州学院的志愿者通过“视频教学+情景演练”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防溺水、防火防电、网络安全等安全教育课的重要性。更让孩子们兴奋的则是地震馆的体验,戴上VR眼镜,脚下传来轻微震动,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了解地震的由来和危险。
图为“彩虹桥”暑托班地震馆体验课
蓝色钥匙:触摸科技,解锁未来密码
“大家好,我是NAO,能为你跳舞哦!”滁州学院的志愿者操作着AI机器人,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机器人随着指令扭动身躯,还能回答简单的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伸手触摸,好奇地询问“它怎么会说话?”“是不是有魔法?”志愿者们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着人工智能的原理,还让孩子们尝试编程控制机器人的动作。
图为“彩虹桥”暑托班ai机器人展示课
靛色学堂:传承经典,对话千年文明
投壶箭矢的轻响、诗词朗诵的韵律在课堂上交织成古韵悠长的画面。孩子们排着队,拿起箭矢尝试投壶,体验古人的游戏乐趣;另一边,老师正带着大家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从“举头望明月”的思乡,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孩子们在诗词中感受盛唐气象。
图为“彩虹桥”暑托班投壶体验课
紫色舞台:畅想未来,让梦想照进现实
“这是AI生成的‘未来的我’,是一名宇航员!”一个男孩举着照片兴奋地展示。借助AI技术,孩子们画出自己的兴趣与梦想,老师们借助智能软件帮孩子们生成了未来职业的影像。有的变成了医生,有的成了画家,还有的成了工程师。“我要努力学习,让‘未来的我’真的出现!”孩子们在分享中描绘着对未来的憧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图为“彩虹桥”暑托班AI生成孩子们“未来的我”
“以前总担心暑假孩子在家看电视、玩手机,现在每天接他,都能听到新故事。今天学了编程,明天要去地震馆,晚上还会给我们讲兵爷爷的故事。有学有玩,还懂了不少道理,我们上班都踏实多了。”在永盛礼品玩具厂上班的张女士笑着感慨道。
七种色彩,七重体验,共同绘就了一幅生动的成长画卷。六周的暑托班落幕时,60张笑脸背后,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童年托底的温暖。这不是简单的“看管”,而是借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东风,把政府的资源、高校的力量、社会的关怀拧成一股绳。让孩子们在夏天不只是单纯学习,而是能摸到机器人的指尖、听老兵讲过去的故事。(桥头镇 谢作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