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好人”王江甫:13年献血144次,献血量达40000多毫升
王江甫自2008年开始第一次无偿献血,至今已有13年,累计献血144次,总计献血量达44500毫升。他用自己认为举手之劳的“小事”挽救着他人生命的“大事”,先后获评“2012-2015年度浙江省无偿献血奉献奖”“2014-2015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6-2017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他还参加了多个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公益爱心活动,用捐款捐物、出力出劳等形式帮助他人。荣获2021年第二季度“明光好人”,6月份“滁州好人”。
“第一次” 因巧合而成
中专毕业后,王江甫就到浙江省温州市务工。刚出社会,年纪轻轻,总想着为社会做贡献。2008年10月29日,他工作的工厂放假,闲来无事的他坐着公交车准备出去看看。当时,公交车上播放的无偿献血的公益广告吸引了他的注意,“这不就是奉献社会的好办法嘛!捐出一点血,就可以帮助他人,甚至挽救他人生命。”他想着哪天有机会要去献次血。目的地还很远,在摇摇晃晃、走走停停的公交车上,王江甫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再醒来时发现已经坐过了站。
下车后,王江甫发现不远处有辆采血车停在路边,他走过去,认真看着献血宣传海报,志愿者走上前来讲解献血意义和要求,当志愿者告诉他,血库血液存量不足,需要更多的人加入献血队伍时,他卷起袖子,走向采血车。第一次献血让他记忆犹新,采血化验后,结果显示他的血是健康的,符合献血条件,他感到很庆幸,因为是第一次献血,医生建议他先献200毫升,“没事,我是男子汉,身体强壮着呢,来个最多的,献400毫升。”在王江甫的坚持下,第一次献血400毫升。带着医生和护士的关切,他走下采血车前,晃着手中的采血证,说道:“我以后还会继续献血的。”“第一次献血,当时也没多想,只觉得可以帮助到他人就很值。”抱着这样简单质朴的想法,王江甫踏上了献血之路。
捐献血小板 感觉很值得
第一次献血后,王江甫每年都会坚持献血,不固定时间、不特定节点。2013年,他来到温州市血液中心献血,在这里,他认识了更多和他一样义务献血爱心人士,也了解到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等血液疾病和手术中大出血都需要血小板来挽救病人的生命,被称为危重症病人的“救命血”。他当即申请捐献血小板。医生告诉他,献血小板比献全血耗时长,且人体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感受,他坚定地说:“没关系,我身体好,就献血小板。”
捐献血小板的过程中他感到嘴巴很苦、口干舌燥,好在他有心理准备,身体素质也好,看着身体里的血液在采血管里快速流动,流入旁边的机器后,分离出血小板,血液重新输入体内,流动的血液仿佛是跃动的生命,“血液中的成分竟能从身体中抽离,输入另一个人的身体发挥作用。”看着黄金般的血小板一点点被分离收集,王江甫感到很神奇,也感觉很值得,“自己献出的一点血小板,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帮助更多的人。”就这样反反复复的抽血、分离、回输,经过一个多小时,王江甫捐献了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想到那些危重病人因为输入他的血小板,被救活、被治好,又麻又酸的胳膊好像也没那么难受了。
到了可以献血的时间,他就会主动去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或献血,成了中心的常客,家里有一叠厚厚的鲜红的献血证。
帮助他人 习惯成自然
只要病人有需要,血站一个电话或在献血群内喊一声,不论是节假日休息时间,还是在刮风下雨的晚上,他都会赶过去献血,毫不犹豫伸出手臂,用自己的鲜血为他人的生命“加油”。
2010年的冬天,朋友圈的一条消息让王江甫紧张起来,一位产妇大出血,情况危急,血库告急向社会各方寻求帮助。他正好和产妇的血型吻合,他立即开车赶往献血中心,同时发消息给一起献过血的同样血型的朋友赶去献血。中午时,家属来到血站,紧紧握住他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因为输血及时,产妇度过了危险,他的心也终于放下。整个冬天,他都感到暖暖的。
在王江甫看来,无偿献血、救人助人,是发自心底且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进城务工者,他常说:“我在经济上没有能力帮助有需要的人,但我有好身体,我会竭尽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说到也做到了。
前年夏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名环卫工人蹲在地上,双手抱着头,埋在胸前,好像很不舒服的样子,他连忙停车询问,原来是天太热,老人没有及时吃饭,工作时间太久,头感觉很晕,凭经验,王江甫判断环卫工人是中暑了,他赶紧去车上拿了藿香正气水和风油精给老用,又拿了水给老人喝,稍微缓解后,他将老人扶到了自己的车上,空调打开,让老人休息,二十多分钟后老人恢复了,再三确认老人可以独自行动后,他才放心离开。
有人说他傻,认为献血既没钱也没利;也有人对他的奉献行为很敬重。父母从一开始的怀疑犹豫到现在十分支持他去做好事、献爱心,“能够帮助到他人,哪怕是陌生人,他认为很值,我们更感觉很骄傲。”
献血13年,他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也将奉献爱心之路不断拓宽,他先后加入了中国红十字会献血志愿队、博爱献血志愿队、博爱义工队等。众人拾柴火焰高,他和志愿者们一起到福利院、敬老院,帮助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个人参与爱心活动近30次,每次都积极捐款捐物、出力出活。
长江奔腾是因为有滔滔江水,生命不止是因为有浓浓鲜血。13年来,王江甫身在异乡务工,但始终保留明光人民助人为乐的淳朴风尚,用坚持献血的这一件“小事”为他人生命“续航”,为明光的道德风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血液可以再生,生命不能重来,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都会继续坚持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