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好人王翠华:一句承诺,二十四年

时间:2021-03-31 00:00:00
来源:

       王翠华是滁州明光市泊岗乡新淮村一名普通的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富裕。1997年秋季的一天,王翠华在路上发现一个痴呆流浪老人,将老人带回家照顾,谁知道这一照顾就是24年。24年间,王翠华的丈夫去世了,她也重组家庭,但她始终将这个痴呆老人带在身边精心照顾。

      “人家捡金、捡银,你王翠华两口咋捡回来一个呆头呆脑 ‘木头人’,哎,不知你是怎么想的?”24年前,明光市泊岗乡新淮村胡台五组的村民王翠华将一个痴呆老人接回家赡养时,她在村里人眼里是“怪女人”;24年后,再提起王翠华,新淮村附近乡镇的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她是个了不得的女人。 

王翠华全家合照,中间老人为施道文

“捡”来老人视作亲人养

       王翠华今年60岁,双腿残疾。21岁那年从江苏省盱眙县包集村嫁到泊岗乡新淮村施道勇家,他们以种田为生,农闲时靠拉大粪,卖给村民挣钱补贴家用。虽说日子苦一点,但靠着勤劳的双手,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图片1.png

       1997年秋季的一天,王翠华夫妻俩像往常一样拉粪回来,看见一个50多岁的老人,衣衫褴褛,痴痴的站在那里,目光呆滞,浑身直哆嗦。上去询问,他像似“木头人”,一问三不知。回到家里,王翠华端来了饭菜给他吃,他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后来一打听了解到,这个人来到新淮村有一段时间了,不知从哪里来,不会说话,也不乱跑,偶尔帮助人家干点活,人家就给他一口吃的。不给他吃,他也不知道去要,吃饱了,就在田埂下睡觉。王翠华心地善良,看不得可怜之人。她想这样下去怎么行呢,不饿死,也会遭病死掉,不管怎样也是一条生命。于是,她与丈夫商量,“把这个老人接到家过吧,平时帮你干干活,给他一口吃的,找个睡觉的地方。我们家虽然不富裕,但多一口人还能养活得起,遇到他也算是‘缘分’吧”。就是这样一句话,这个老人走进了这个没有一点关连的家。从此,在王翠华的家就多了一个痴呆老人。

痴呆老人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村里人问他多大了,他呆吧呆吧地说“十二了”,不管什么时候问他都说“十二”,因此,村里人都叫他“十二”。 

家庭困难不言弃

  常言道:“亲戚可走不可留”,何况是一个非亲非故的痴呆老人。首先老人痴呆,不能与人交流沟通,不知冷暖;其次是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身边不能离开人。面对这些,王翠华不弃不离,像关爱亲人一样,慢慢来、从头学,一点一点融洽。刚来时,老人不习惯,生活不能自理,吃饭时,王翠华就一勺一勺喂;衣服脏了,她马上给他换洗;不会上厕所,随地大小便,王翠华夫妇就像教小孩一样慢慢地教引导;生病了,王翠华夫妇就背着他到处寻医问诊。就这样,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夫妇二人照看他起居,照顾他吃喝。

图片3.png

       2011年9月,丈夫施道勇身患重病,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拉着王翠华的手说:“‘十二’到我们家也有14年了,为了他辛苦你了,既然他到了我们家,就算是我们的亲人。我走了以后,你和孩子还要照顾好他,带着他一起过”。2011年冬天,施道勇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王翠华虽然个子不高、腿有残疾,但她性格倔强,以农村妇女的刚毅品质,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 

  这几年,女儿出嫁,儿子结婚生子,都是她一手操办。她没有忘记丈夫临终前的遗言,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她都带着“十二”生活在一起。由于年龄的增大和长期劳累,王翠华患上了糖尿病、胃窦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这时,她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十二”。“十二”平时情绪比较稳定,但有时因气候和周围环境变化,也会出现不安和烦躁,还会不明不白的离家出走。一次冬季傍晚,雪下的很大,王翠华干活回来一看“十二”不见了,赶忙出去寻找。她拖着残疾的腿,一瘸一拐地奔波在茫茫的雪地里,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在一处破旧的草房里找到了“十二”。2018年,王翠华因病需要住院治疗,她把“十二”托付给亲家照看。她一再嘱咐亲家“十二”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哪些问题……半个多月里,王翠华始终牵挂着“十二”,每天都叫孩子打电话询问情况。

图片4.jpg

  王翠华丈夫去世后,她家的情况引起了村两委重视。针对王翠华家的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报有关部门批准,为“十二”办理了户口。根据王翠华家人的要求,为“十二”取名叫“施道文”,并根据时间推算为1944年10月4日出生。真正了却了王翠华“一家人”的愿望。同时,在乡政府和村两委的帮助下,还为施道文办理了农村五保户手续。

大爱绵延见真情

  四年前,经好心人撮合,介绍王翠华和本村的村民刘子凤认识。王翠华唯一的条件就是必须能接受“十二”。刘子凤也是个老实的庄稼人,对王翠华家里的事情也有所耳闻,打心里敬佩她,欣然答应重组家庭后,继续带着‘十二’ 一起生活。

图片2.png

       婚后,王翠华和刘子凤在自家的小院里为“十二”建了一间房。每天睡觉前,她都要到“十二”的房间查看一番;每次吃饭时,王翠华先把“十二”安顿好,有好吃的都得仅他吃。现在“十二”已76岁了,在王翠华一家人24年的精心赡养下,除了无法语言表达外,老人身体很硬朗,还能帮助干一些简单轻快的农活。

  如今,王翠华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管别人怎么说,她对待“十二”照料和关爱丝毫不变。有人和王翠华说:“现在‘十二’已经是五保户了,把他交给乡敬老院抚养,你在家也可以带带孙子、享享清福、养养身体。”王翠华却笑着说,“虽然他是五保户,但我还不想让他到敬老院。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不会放弃“十二”,他是我们一家人,我们要带着他一起过。这样我心里感到踏实,也很快乐。“十二”在我们家一天,我就要伺候他,我还要为他养老送终”。

  老人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对王翠华的感激之情,但从他的眼神里可以感受到他的愉悦和幸福。当有人问起王翠华对你好不好时,他总是憨憨的微笑,一个劲地点头“好,好,好……”


通知公告
文明聚焦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