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石坝镇:建设非遗传习基地 促进非遗技艺传承创新
为加强非遗基地建设,石坝镇大力实施“文化强镇”战略,着力推进非遗传习基地建设,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星赶月》传承发展。
据了解,《流星赶月》是安徽省明光市石坝镇津里村独有的民间舞蹈。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随灯会出动,在广场表演,是民间灯会的一种。它是以舞《流星赶月》为特征,变化队形为主,赋有一定主题内涵的群舞。明光居江淮之间,处皖东,津里村位于明光中部淮河下游的七里湖畔。明清期间,淮河流域水修重要,航运发达,给滋生发展民间艺术提供了经济、人文的条件。《流星赶月》因势而生。 明万历年间,位于七里湖畔的津里村,每逢正月闹花灯,由数十人持“流星球”紧跟在舞队之首——“龙灯”之后,每到一处,各班花灯锣鼓齐鸣,他们就舞动“流星球”为花灯表演“打场”,有时打场前后也偶尔作零星的表演。因其很受百姓的欢迎,逐步演变为灯会上的固定节目,称为“打场灯”或曰“球子灯”,被当时津里村民间灯会接纳。道光年间,津里村上的几位文人根据二十八星宿夜保刘秀下南阳的传说,参闻仿物,对“打场灯”的演员和道具作了改动和规范,道具增添了“紫微星”“月亮”两种,动作编排了“月亮”引路、“星宿”搭桥、“变舟”“逢山开洞”灯,赋予了一定的象征,富含津里的民间风俗,彰显津里的人文精神,并因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及表演技艺,使原来单纯的《打场灯》表演,成为一个有人物、有故事、有一定主题内涵的舞蹈,一直为津里村所独有,并正式定名为《流星赶月》,后通过一代代老艺人口耳相传,明光市石坝镇津里街村民谭建现为“流星赶月”传承人。
近几十年来,在传承人谭建的带领下, “流星赶月”多次参加省、市、县的民间舞蹈汇演,且获奖。1988年被汇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滁州分卷),这就是明光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流星赶月》。
为把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石坝镇出资建设津里村非遗传习基地,现已圆满完成,能让更多人了解《流星赶月》,便于非遗传承人向学员讲解“流星赶月”文化知识,让他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推动人才培养,促进市场繁荣,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扩大非遗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明光《流星赶月》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郁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