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柳巷镇:让群众在安置点里住得安心
8月4日一大早,明光市柳巷镇陶桥安置点工作人员联合市民政局志愿者一起,带着色彩缤纷的轻粘土和玩具汽车等小朋友喜欢的东西来到安置点,把安置点小朋友们集中在一起做手工,让孩子们远离手机、提升安全知识,又增添了安置点欢乐祥和的气氛。
此前,根据上级要求,淮河潘村洼行蓄洪区的群众必须紧急撤离,做好行蓄洪准备。柳巷镇90%的居民都处于行蓄洪区范围。经过2天2夜的不眠不休,该镇完成了行蓄洪区所有群众的撤离。又通过动员,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投亲靠友安置,还有一部分困难村民需就地安置,计6户21人,其中1户5人是贫困户、低保户,2户各1人是孤身老人。
柳巷镇党委政府按照预案立即在陶桥小学设立安置点,并立即建设,在最短时间内建好安置点,让撤离群众居有定所,生活有保障。
7月20日,柳巷镇成立行蓄洪区安置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全权负责安置点相关工作,陶桥村全体村干部、学校教师、党员志愿者协助。为整理居住环境,立即联系潘村供电公司整理维修电路,拉接电灯;搭建彩钢瓦防雨棚1个;新装太阳能热水器一台;腾空教室8间;1天时间从邻县五河紧急调用22车碎石子填充学校操场。
7月21日,撤离群众开始入住,镇、村干部、公安、医生、教师、志愿者在陶桥小学安置点开始轮班24小时值守,确保安置点平稳有序。“安置点就是有1人居住,我们也必须全力做好保障,让他们住得舒心、安心。”柳巷镇党委书记王安徽说。
在陶桥小学安置点设立的这十几天,各级领导多次到安置点看望安置群众,询问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到位、安全保障是否到位、群众居住是否舒心……
黄付氏是安置点中年龄最大的群众,今年有91岁,撤离时她的子女均在外地务工,老伴去世,孤身一人。刚到安置点时老人缺少生活用品,工作人员便帮助其出门购买;得知老人只会烧草锅,在安置点无法自己做菜,镇干部便时常从镇食堂带菜给老人改善饮食条件;安置点医护人员每天早晚给老人检查身体;老人的胃药吃完了,志愿者自掏腰包帮助其购买……“谢谢,谢谢……”这是老人最常对安置点工作人员说的话。(作者:陈太江 王珊 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