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涧溪镇:党建引领助振兴 山水田园入画来

时间:2020-04-26 00:00:00
来源:

       近年来,明光市以党建为引领,聚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逐渐打造了“陆郢模式”“腰庄经验”“鲁山风格”等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工程”,鲁山村侯胡郢这一幅美丽画卷也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4月24日,明光市文联组织摄影、诗词、美术协会部分成员深入涧溪镇鲁山村侯胡郢开展文艺采风活动。采风中,会员们用一幅幅摄影、一篇篇散文、一首首诗歌等文艺作品绘出了乡村新景。

1B325B4653B57CD938DD6692B8A110A8_750_750.jpg

       侯胡郢村民组共有村民125户,519人。2019年8月开始启动人居环境整治。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五制并举”撬动,一举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局面。拆除废旧房屋27间,大型农机棚6个,旱厕35个,废弃猪圈26个,合计2589㎡。清理乱堆乱放75处,建成公厕2个,制作安装栅栏3260米,对污水坑塘、沟渠填土近5000立方米,整理新增村庄空闲地70多亩。

       农耕文化气氛浓。侯胡郢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经过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走进侯胡郢,一幅“望得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墙体山水画引人注目。重峦叠嶂的青山,在一棵沧桑的古树下,一农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肩扛木梨,牵着一头栩栩如生的耕牛,再现了农耕时代的场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远处一幅传统农耕山水画上三位农民用稻箩挑着金灿灿的丰收稻谷图景,画面上扬稻谷的碾子、背箕、菜篮子等农民常用的农具,生动的描绘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场景。侯胡郢72岁的村民田贯友深有体会地说:“传统的农耕文化山水画,是我们侯胡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889D1C25DF84289EABC0A78BA10A94D3_750_750.jpg

       农家石具“收藏馆”。在侯胡郢随处可以看到农户曾经使用的石碾、石磨、猪槽等石具,都是当年农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些石具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村民为美化环境,将这些一个个被淘汰的石具捐赠出来,经过合理布局、分门别类、设计造型,组合在一起将村庄点缀得惟妙惟肖,古朴典雅,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质朴的农具旁还竖了一个木牌,简单介绍石磨的构造和用途,供游人参观。村庄尽头的草坪处,对窝、石碾、石磨被安放的井井有条,供村民茶余饭后来到这里小憩、游玩,或体验脚踩对窝的感受。村民付玉新告诉记者:“这些石具经过精心打造,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内涵,更是侯胡郢的‘露天收藏馆’”。

IMG_9431.JPG

        留住乡愁体验场。体验农家生活,留得住乡愁,是侯胡郢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特色。浓墨重彩绘古井、千年风光一幅画,在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墙体山水画旁,村民别出心裁的设置了一个石磨和磨担专供游客和人们体验农家生活之用。头发银灰的70岁王永霞左手扶着磨担,右手拿着铁勺将泡好的黄豆倒入石磨中,而他的老伴王本玉在使劲地拉磨。他边拉边介绍:我14岁的时候就帮父母用石磨磨黄豆做豆腐,磨了半辈子豆腐。现在石磨都都被人们淡忘了,我就把石磨拿出来安装在村头,让大家记住以前的时光。而田贯友家附近设置的脚踩石磨,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目的都是让游客和村民体验农家滋味。年轻的村民刘明翠告诉记者:“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没有经历过曾经的峥嵘岁月。这些农具让我体验到了老一辈的生活,也让我们年轻人记住了乡愁”。(作者:袁松树 孙姣姣)

IMG_9390.JPG


通知公告
文明聚焦
专题策划